移動醫療產品走電子消費品的路線確實可以通過大營銷短期內累計用戶,主要的形式是新產品、價格戰以及娛樂性。但最大的困境是醫療并非能夠用“好玩”來吸引住用戶,真正有剛性需求的往往是“輕使用者”。
輕使用者的定位大致是這樣的。首先,需求比較直接,比如掛號。找到專家大夫,目標非常明確。其次,需求有一定的迫切性。這種急迫并不是說急癥那么時間上緊急,而是用戶心理上迫切需要找到解決辦法,比如糖尿病如何長期控制。再次,醫療的屬性很明顯。正因為迫切性,用戶要求直接,用戶的使用是當下的,不能通過社交娛樂屬性被創造出來。用戶是否選擇留下來的原因完全看移動醫療能否為其解決問題。最后一點也極為關鍵,就是用戶在面對疾病的時候,需要方便簡單的工具,根本沒時間沒心情去面對復雜的操作和娛樂化功能。
總結下來,輕使用者要求工具簡便、直接和有效。
再看市面上的移動醫療產品和App,中國市場的可穿戴設備也好,單純的移動醫療類App也好,整體娛樂屬性很強,希望以此來留住用戶。娛樂性在前期推高流量是有用的,但真正有醫療需求的人很快會發現其無效。未來的移動醫療可能需要往幾個方向轉型。
第一點是傻瓜化工具。使用必須簡單,依靠用戶手動輸入數據的風格在移動醫療上被證明是不可取的,美國的Carepass失敗案例已經證明了這點。傻瓜化主要是功能的簡單使用。比如記錄健康指標的可穿戴設備,直觀的數據顯示比手動輸入更適合大部分人,自動導入形成檔案會更直觀記錄健康狀況。功能疊加是好事也是壞事,太多的功能可能讓用戶覺得過于繁瑣,因此從最直觀的功能入手并做到快速,而不是盲目橫向發展是最關鍵的。
第二點是要主動告知數據意義。用戶留不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數據意味著什么?有什么用?用戶大多數是被動的,需要移動醫療產品提供商主動去告訴他們數據的含義,并通過主動聯系客戶為他們提供服務。這種聯系需要更加直接,比如心臟病預警通道,一旦發現異?梢杂兄苯拥木下服務支持,讓醫生看到這種數據波動并作出反映。
第三點是主動提供服務。由于醫療資源短缺,中國的醫療體系總體上是處于被動服務的狀態,這制約了疾病的早期干預和診斷。移動醫療的發展將有效帶動醫療服務從被動轉向主動。無論是數據的分享還是醫療的咨詢,都可以通過移動端快速實現,這大大降低了醫療服務的成本。主動提供醫療服務將是移動醫療帶來的一個很大改變,為疾病的早期干預打開了入口。
最后一點則是去娛樂化,但做垂直平臺。病人大都需要抱團,但病好就走。娛樂化并不能留住這些人,也很少有人愿意和熟人分享自己太多的健康信息。因此不需要太多的社交功能,而垂直平臺則更容易被人接受,這種平臺更類似于信息查詢,不要求病人太多主動貢獻,更多是以一種第三方平臺和信息提供者的形式,給用戶一個可以找到?茊栐\信息和類似病例分享的平臺。病種數據庫在這里很有機會。
總結下來,移動醫療的輕使用者需要的是直接,有效而簡單的服務。中國用戶可能相對國外用戶更加被動,這一方面是文化所致,一方面是病人長期在醫療環節的被動地位所致。因此,針對這種需求,未來的產品和服務需要更加簡單,并通過數據和線下服務相結合,同時提供垂直平臺給不同病種的病人一個查詢參考的空間。這里的社交化功能可能并不明顯,更多體現的是移動醫療作為傳統醫療入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