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醫療需要解決6個問題
傳統看病雖然簡單,但實際上每個過程都消耗大量時間,體驗不佳,醫患關系矛盾,痛點隨處可見。其問題根源主要來自于信息不對稱、醫療資源不平衡、大醫院少而集中、小醫院散而多且專業度還需提高、醫務工作者辛勞普遍收入不高、以藥養醫情況存在等等。因此,如何提高診斷與醫療水平、降低醫療開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保健需求便成為醫改浪潮下的重要課題。
在醫療行業被第一輪互聯網沖擊過后,患者的自主診療意識有所提高,目前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多數集中在自診、在線問診、在線掛號、檢查檢驗結果查詢等方面,但是涉及到醫療診治過程的一些"痛點"還有待解決,主要表現為六個方面問題:
(1)專家資源稀缺,缺乏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目前遠程醫療服務機構缺乏專家資源,主要是因為專家的時間問題,這方面需要做好專家的服務工作,充分利用好專家的碎片化時間,也需要提升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贏得專家的信任。
(2)基層或下級醫生專業資源少,缺實戰輔導。目前基層或下級醫院的缺乏的不是培訓,而是實操過程中的指導,他們需要知道在手術過程中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很多問題并不是參加完一次進修班就能夠解決的,他們需要專家"手把手"地指導,這可以通過遠程的手段來解決。
(3)醫生看病收入低,缺服務動力。醫生本身看病的收入是很低的,北京一些三甲醫院的掛號費,如果不是特需是十塊錢左右,這個費用并不高,解決了醫生收入的問題,他們的服務動力也會增強。
(4)診斷信息不對稱,缺技術支撐。過往的十年來,我國信息化的整體水平和醫院網絡基礎設施程度還不高,通過不能將把患者的數據以"無損"的方式通過平臺進行傳輸,不能給專家診療提供足夠專業化及有效的病患資料。
(5)醫患溝通不對稱,缺"好翻譯"。醫療的專業性強,在短短幾分鐘的就診過程中,患者一般并不能完全理解專家的表達。但這方面基層或下級醫院的醫生,則可以充當很好的"翻譯"角色,這也可以通過遠程來做到。
(6)醫患溝通時間不足,缺服務平臺。短時間內也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問題,患者通常具有和醫生交流的強烈需求,心醫的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可以為每位患者提供30分鐘以上的會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