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6兒童醫療要告別“自然生長”模式

 

      近日,蘇州市民李先生出生31天的女兒因嗆奶造成窒息,他打了兩次120急救電話,先后來了兩輛救護車,但都不愿意接送孩子,因為來的救護車都是針對大人的,車上沒有針對小孩和新生兒的專門設備,且醫護人員不了解新生兒的救治知識和技術,路上出問題,他們負不起責任。


  由于新生兒疾病很特殊,診療設備和技術要求不同于成人,新生兒院外急救,一直是個較頭痛的事。通常情況下,兒童醫院或婦幼保健機構可提供新生兒專用救護車,但總體數量仍顯不足。專用救護車不夠,成人救護車則難免有所顧慮,擔心一旦救治不力,自己會惹上麻煩。


  兒童和新生兒遭救護車“拒載”,固然與專用救護車數量不足有關,但缺乏相應的制度規范,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這次急救過程中,也許李先生永遠也等不來專用救護車,但他的孩子顯然不能無人施救,救護車即使不具備救護新生兒的能力,但它至少能發揮出專用車輛的作用,在交通便捷性和基礎救護方面,都強于其他社會車輛,在當時的情形下,由到場的救護車對患兒展開施救和運送,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救護車救與不救,不能由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說了算,應將明確寫入制度規范當中,由急救中心根據當時的情形、參照制度規范來統一調度和決定。急救現場不可能總做到萬事俱備,因此就地取材、隨機應變、緊急避險,應是急救所應保持的原則,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疾病導致的傷害。同時,相關制度規范還得劃清責任,減少成人救護車對兒童的施救顧慮。


  救護車是否救人,不能只看風險不看責任;醫療項目的存廢,不能單純以是否賺錢來衡量,還應牢記醫療的公益性。假如全憑醫院和醫生自覺,他們難免會趨利避害,做出不利于救治患兒的決定。只有將這些內容納入強制性規劃,進行制度性約束,實施政策性補貼,以此告別兒童醫療的“自然生長”模式,才能盡早化解兒童看病和急救難題。

 




備案號:粵ICP備2021136774號
服務熱線:400-8800-206
版權所有:廣東灝瀚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支持:銳企科技
一级无码视频|国产三级视频在线播放线观看|2020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色五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