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M青年與同學在廣東深圳成立了一家以拓展無線網絡尋呼、為尋呼臺建立網上尋呼系統為業務的T公司。
次年9月,另一位M青年與18位朋友在杭州的一所公寓內成立了一家專注于全球批發貿易市場的A公司,雖然這個公司當時只有他們18個人,他們還是把公司稱為集團。
一開始,兩家公司的境況都很堪憂:T公司剛一成立就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他一度想把公司賣掉,但苦于無人接手;A公司成立后經歷過發不出工資、只能與創始人一起擠在狹小的公寓以饅頭咸菜度日的時光。
幸運的是,他們都堅持了下來,T公司在1999年推出了即時通信服務,用戶在2000年突破了1000萬,在2002年更是突破1億大關;A公司在2000年獲得了2000萬美元投資,2002年實現了全年正現金流入,2005年更是斥資收購了雅虎集團在中國的全部資產——這兩家公司分別叫騰訊和阿里巴巴,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時光荏苒,從1998年到2015年,恰好是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的全部階段。2015年,國人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騰訊與阿里巴巴的興盛史,正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縮影與見證。7月1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边@表明,我國政府已將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傳統集市=淘寶,互聯網+傳統百貨賣場=京東,互聯網+傳統銀行=支付寶,互聯網+傳統紅娘=世紀佳緣,互聯網+傳統交通=快的滴滴,這些都是“互聯網+”的典型例子。這些例子都表明,互聯網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傳入中國以來,經過20多年的孕育與發展,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進步與完善,隨著互聯網而來的整合與優化效應逐步顯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成為中國行業轉型的全新方向和趨勢。而電視和手機無疑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互聯網+”的例子。
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到集成電路電視,再到互聯網時代的智能電視,WiFi上網、播放音樂和電影、打游戲、針對不同人群定制內容等人性化的功能被逐漸實現。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細化,電視已經可以將不同領域的內容、甚至是電影院線融合進來,讓人們在家里就可以體驗到電影院觀影的震撼效果,這一切,都離不開智能化和互聯網+。
而手機更多的是在闡述“智能化”時代下的“個性化定制”服務。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手機上市,手機行業便掀起一陣席卷傳統手機行業的智能化狂潮。蘋果、三星、華為、魅族、小米等品牌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產品體驗。智能手機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座溝通的橋梁,更多的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為不同需求的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互聯網生活,實際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
在這樣的環境下,除了已經成功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小米和樂視顯然是兩個更近的例子。
截止2015年6月30日,小米公司上半年的手機全國銷售量為3470萬臺,同比去年增長33%。這家2010年才成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已經連續5個季度穩坐國內手機銷量第一的寶座,市場估計超過450億美元,儼然已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巨頭的存在。
2015年4月12日,樂視集團發布旗下樂視超級手機樂1、樂1 Pro以及樂Max三款產品,以異軍突起的姿態高調挺進手機行業,5月19日正式發售以來,40天內樂視超級手機的銷量總計為50萬臺。樂視手機作為樂視集團布局的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垂直整合的完整生態系統中重要一環,是用戶與樂視生態連接的重要橋梁,要和互聯網生態產生核聚變效應。最終為用戶打造基于移動端的全新互聯網生活,提供有價值的營銷服務和營銷體驗。
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成功的案例雖在,更多的卻是失敗的例子。除了電商、金融、物流等主流行業,還有不少細分行業也受到了”互聯網+“的影響。
這次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涵蓋創業、電商、物流、金融等熱門領域在內的十一大重點行動。在“‘互聯網+’協同制造”重點行動中,《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加強工業大數據的開發與利用,有效支撐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構建開放、共享、協作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這給許多傳統制造企業特別是訂單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國內音響行業也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壓力,從2006年開始,不少企業面對洶涌的互聯網大潮和日漸縮減的訂單一籌莫展,而亞洲音響OEM、ODM龍頭國光電器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并在2014年初推出了自己轉型的第一代產品——電蟒云音響。電蟒科技是由國光電器、廣晟資產、清華同方等國內音樂行業生態圈頂端的企業共同組建的互聯網音響設計、生產與銷售的公司。電蟒科技旗下產品電蟒云音響一改前面數代音響產品被動接收音源、使用設置繁瑣等缺陷,將自主研發的音樂播放系統搭載到高品質音響上,加上超過200萬首云端自有曲庫高品質音樂以及來自美國的高端音效技術,打造有別于傳統音響產品的智能音響。
同時,《指導意見》還提出了“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迸c此契合的是,電蟒科技的最新產品電蟒2 Face打破了傳統音響外觀一成不變的缺陷,在音響網罩的原料上使用了澳洲美利奴羊毛與優質滌綸組合的無音損布料,用戶可以按照自己喜好在網罩上定制圖案。在電蟒2 Face之后,電蟒科技將逐步退出更多可定制化的系列產品,并將定制服務從網罩圖案推廣至外觀外形、產品性能甚至是操作系統層面。
電蟒云音響跨界融合、驅動創新的產品形態,與”互聯網+“的精神內核和發展趨勢不謀而合,為細分行業的轉型與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互聯網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和顛覆將會持續下去,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這次出臺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無疑是一大利好,無數新興企業迎來了國家政策的春天,將會更多像電蟒科技一樣令人驚喜的企業嶄露頭角,值得人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