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互聯網+創業潮中,風頭正盛的,不得不說是醫生集團。
一些醫生集團的創始者,人還在公立醫院領著“官俸”,卻已經拿到千萬級“天使輪”的風險投資。
這種模式,也是當下非常熱門的“體制內醫生集團”——由一群來自于公立三甲大醫院,“副主任”上下級別的醫生自發組建。促使他們走到一起的共同特點,是年輕、有熱情、有野心,不甘于在體制內循規蹈矩、論資排輩;但又不愿意放棄公立醫院帶來的大量患者、學術地位和穩定的收益。
也難怪,在自由執業已成為中國醫生“澎湃的心聲”,而政府的醫師執業政策還處于鼓勵“多點執業”試點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體制內醫生集團”實際上是給自由多點執業加了一頂時尚的“禮帽”。
而資本也絕對精明,與其投資所謂的移動醫療,再去討好公立大醫院的醫生,不如直接投資醫生自己的“公司”。說白了,在線咨詢、掛號也好,轉戰線下診所也好,曾經在2014年還“大紅大紫”的一眾移動醫療公司,現在回頭看,不過都是個技術平臺。平臺做得好,可以“去醫院化”,為更多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但優質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歸根到底,還是稀缺的醫生。
這樣看來,醫生才是能在互聯網+醫療的江湖中傲立潮頭的“大佬”。
就在幾個月前,蘋果全新醫療應用researchkit后,惟一參與研發的中國醫生——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也坦言,“沒有醫生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動醫療!
當然,伴隨而來的,也有各種爭議。最令人尷尬之處,是公立醫院的醫生屬于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甚至干部,而醫生集團的目標是盈利。事業單位的在編干部不僅在外搞兼職,還成立了能夠盈利,甚至可能營利的公司,不能不引人非議。
當然,對于還是“新生事物”的醫生集團,盈利、甚至營利,都還是比較遙遠的事情,“如何打造品牌、吸引患者、找到合適的執業地點,對醫生集團現階段的發展更為迫切”,一家最近以情懷搶盡眼球的體制內醫生集團的一位核心創始人如是說。
畢竟,在這個絕大多數醫生還不敢徹底走出體制,多點執業還與“飛刀”會診厘不清道不明,患者看病還追著醫院走的時代,醫生集團還只是一個醫生“自由執業”理想的雛形,需要合適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孵化。
正如上海第一婦嬰醫院院長段濤的評論:幾個人合伙,可以是工作室,也可叫“醫生集團”;醫院的前身,也是醫生集團。醫生集團要發展,至少滿足四個要素:醫生為主導、利益為紐帶、合理的商業模式,有律師參與制定游戲規則。但在發展的軌道上,“醫生集團”究竟是醫生說了算、資本說了算,還是政府說了算,循環往復,看你處在哪個時代,哪個點上。